语言是符号体系:
1不仅是听、说、读、写的基本技能,还涵盖了语音和书面形式、手势、表情等肢体语言,
2想要孩子语言康复好,还要求语音和语义的结合,才是有意义的语言。
1、语言的本质是工具。
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往工具。它能够很好地帮我们了解别人的意愿,也可以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。但不管它多么重要,也只是一件为我们所用的工具,如果我们没有要和别人沟通的意愿,才不需要语言。相反,当我们有强烈的沟通需求时,你会发现沟通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,那么我们对儿童语言是如何看待呢?尤其是口语表达呢?我想是因为它更快速方便,我们都希望用语言来进行流畅地沟通交流,但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来说语言却是困难了。
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来掌握语言?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交往愿望,不管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达,都应给予相应的回应与奖励。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是愉快和必要的。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在什么时候,什么场景下,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才是对的,怎么(应景应情)说对谁说等等,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产生主动语言。
2、思维认知发展决定语言能力发展
儿童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,答非所问不能围绕一个主题谈话,常常是缺乏语言逻辑,造成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“非社会化”现象的原因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,语言表达能力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,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。
家长在对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,往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,而忽视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没有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认知训练结合起来,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,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,把握事物的内在关系,学会等待、聆听、思考问题,在生活场景情景中教,学会解决问题,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,在学语言、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。
3、发育迟缓早期非语言比语言重要
正常人群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,通过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(比如面部表情、眼神、手势和身体姿态等)传递和获得并理解信息。比如语言迟缓没有语言,但可以使用手势或拉着你的手去帮他完成,用各种表情或肢体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。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解读非语言和理解能力,孩子的沟通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。
4、别剥夺孩子提需求的机会
父母对儿童的过度关怀与照顾,让儿童在没有使用语言表达之前就得到了满足,失去了说话的机动。语言的本质作用就是为了用口语表达最快速方便,来满足自己的需要,和需要得到满足,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,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并发展。
由于父母的过度照顾,儿童的很多需要在没有运用语言的情况下就获得了满足,也就是说儿童就失去了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。
所以,停止过度的照顾,把语言工具教给他们。让孩子用正常的语言方式提出需求,促发他们使用语言的动机,这样慢慢坚持,才会有好的结果。
5、不要过分重视训练结果而焦虑
在对儿童进行训练,秉持发展规律围绕主题来进行,多创造实际场景语言和情景语言,对于有认知和理解能力基础的,可以进行语言开音训练,这对于我们很简单,但对于儿童来说却是相当复杂的,需要训练构音器官以及气息、气息应用、发音方式、位置、和整体的构音运动精细协调能力来完成发音动作。
因此语言训练是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内容,也是又艰难又枯燥的,孩子很容易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挫折进而对语言训练产生畏惧。
不用“逼”的办法,语言的训练绝不仅仅教会孩子发出一个音,同时帮助孩子体会到使用语言的作用和乐趣。所以不管家庭干预或机构干预,家长们都不必太过重视每一天每一小阶段的训练成果,急于求成的心可以理解,但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差异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康复训练没有捷径需要用心、耐心,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行动起来才是离成功越近。